正在曹操考虑下一步先从哪个方向用兵的时候,建安九年(204),并州刺史、袁绍的外甥高幹投降了。曹操接受高幹的投降,以献帝的名义仍任命其为并州刺史。
这样,西面就可以暂放一下,对北面的袁熙和袁尚以及东面的袁谭,曹操决定先打东面。曹操跟袁谭是合作关系,还结成了儿女亲家,目前这一关系仍未从形式上终止,为何先从他下手?这是因为,袁谭趁曹操围攻邺县之机抓紧扩张势力,这段时间以来先后攻占了魏郡以东的甘陵国、安平国、渤海郡、河间国的一些地方。甘陵国过去叫清河郡,桓帝时改为甘陵国,治所在甘陵县,即今山东省高唐县。
这些举动无异于向世人表明,袁谭又背叛了曹操。不仅如此,袁谭还向袁尚下手,袁尚从邺县逃出来,先到的是中山国,袁谭向其进攻,袁尚被打败才逃到了袁熙那里。
袁谭打败弟弟,把主力移驻到龙凑这个地方。龙凑在哪里不详,十二年前袁绍曾在这里和公孙瓒有过一场激战,结果公孙瓒大败。袁谭的快速扩张成为曹操先解决他的原因,而袁谭的一系列行为也刚好给曹操找到了借口,曹操可以光明正大地发兵攻打他。
出师前,曹操先给这个亲家写了封信,责备他负约,宣布解除双方的婚约,把袁谭的女儿遣送回家,之后曹操亲率大军向龙凑开来,袁谭自知不是对手,主动撤退,将主力收缩到渤海郡境内,坚守渤海郡的治所南皮县。
南皮,意思是“南面的皮革城”。
这不是搞笑,而是真的。南皮这个名字起源于春秋时期,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,燕国向齐国求救,齐桓公出兵援燕经过现在的沧州,为了保证军事供应,找了一块地方筑起一座城,专门从事皮革加工,这座城便被称为皮城。由于它北面的章武县有一座北皮亭,所以就把这个皮城称为南皮。
袁绍担任过渤海郡太守,这里是他的老根据地。袁谭退守南皮后,曹操于建安九年(204)底先攻入渤海郡南面的平原国,肃清了那里的袁军,于第二年初将主力部队开到南皮城外。
对于这场战斗,曹操十分重视,务求一战必胜,彻底消灭袁谭,所以他不仅带上了张辽、乐进、于禁等名将出征,还带上了曹仁的虎豹骑。虎豹骑除曹仁直接指挥外,指挥官还有曹纯,曹真、曹休等曹家年青一代也在这支队伍里。刚刚当了新郎官的曹丕也参加了南皮之战,他虽不是虎豹骑成员,但在战斗间隙经常跟曹真、曹休在一起,这些情况在保存下来的曹丕私人信件里都有记载。
除了曹真和曹休,曹丕还有两个好朋友,一个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,此时在曹军中担任司马一级的军官;另一个叫吴质,字季重,年龄约比曹丕大10岁,是兖州刺史部济阴郡人,曹操在兖州主政时期就投奔了曹营,但一直默默无闻,曹丕对他很欣赏,认为他才学过人,见解独到,而且擅长交际,所以引为至交。吴质于是成为曹丕身边的智囊,他始终追随曹丕,成为影响曹丕一生的重要人物之一,此次南皮之战,夏侯尚和吴质都来了。
名将云集、兵强马壮的曹军面对困守孤城的袁军应该一战而胜,但让人觉得意外的是战局开始却并不顺利,曹军攻城很艰难,付出了重大伤亡仍然没有多大进展。
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,除了袁军顽强抵抗、南皮城防坚固之外,最大的问题来自气候,此时是正月,华北平原正值严寒季节,城上滴水成冰,对防守的一方有利,对攻城的一方明显不利。
看到这种情况,曹操想先退兵,等天气转暖之后再说。各位将领听了都没有什么意见,但有个人一听就不干了,他是曹纯。虎豹骑亲自出战却无果而还,曹纯实在不甘心,他向曹操建议:“我们孤军远征,如果撤退必然会影响士气,现在敌人在攻防战中占优,必然会滋生骄傲思想,我们只要再坚持一下,一定能将敌人打败!”
曹操觉得曹纯说得也有道理,这一趟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袁谭,那么袁熙、袁尚的解决也都得往后拖延,夜长则梦多,最好还是把南皮拿下,为此多付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。
曹操最后下了决心,无论如何也要攻下南皮。曹操亲临前线指挥,他还亲自擂鼓助战,曹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,守城的袁军渐渐不支。乐进率部第一个突进到城下,首先把东门攻破,杀进城里,袁军开始溃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