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 /> 苏仪开始磨墨,并进行考前阅卷,半刻钟之后,心中有了大体的把握。
“一共有将近四百多道题,不仅量大,而且难度比起县试的墨义还要更胜一筹,类似‘孙子岁三十’这种反证题、陷阱题比比皆是,一个不小心就会答错,即使我已经利用‘过目不忘’将所有圣典贤文背了个滚瓜烂熟,但也难保不会出现纰漏……这已经不仅仅是‘刁难’的等级了,简直要逼人发疯。”
苏仪提起笔,正要蘸墨,忽然看到静静躺在笔架上的纪念笔。
苏仪将它捧在手中,随后双手合十,低声祈祷道:“我已尽人事,只待听天命,诗儿姐,请你也为我祈祷吧。”
在苏家,苏诗儿坐在凉亭中,一直望着考场的方向发呆;忽然,她回过神来,好似冥冥中接收到了什么讯息一般,闭上眼,合起双手,默默为苏仪祷告。
苏仪蘸饱浓墨,看向第一题。
第一题考的是《三略》的用兵用人之道。
《三略》分上中下三略,原称是《黄石公三略》,是道家的黄石公所写的兵书,其中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,专论战略和内政,虽说没有《孙子兵法》更加全面,但也不失为一部上乘之略,历来都受到兵家与道家的尊崇。
苏仪早已将《三略》倒背如流,提笔就写上“夫用兵之要,在崇礼而重禄。礼崇,则智士至;禄重,则义士轻死。故禄贤不爱财,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。夫用人之道,尊以爵,赡以财,则士自来;接以礼,励以义,则士死之。”这句。
写完,苏仪逐字逐句检查一遍,确保没错之后,才继续写第二题。
答了几道比较简单的题后,苏仪遇到了一道相当生僻的题,问弩机的特性和起源。
弩箭比起弓箭来说,拥有更高的穿透力和飞行速度,而且更容易掌握,因此被基层士兵普遍装备,但由于射艺境界不能被弩所享有,所以一旦学会了射术一境的“左右开弓”能力之后,弓的优势已经大大超越弩,因此在面对高阶级的敌人时,更多将士都会选择用弓,弩的地位在近年来逐渐式微,已经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。
现在的许多名门子弟,从儿时就会开始练习弓箭,争取早日习得射术一境,对弩的了解反而较少,学院中的课程也很少提到弩箭,更别说教导弩的使用方法了。
因此,大部分人碰到这题,必然会大感头痛,但苏仪早已背诵过大量圣典贤文以外的杂书,很快就在脑海的一角中找到一本名为《兵胄杂书》的兵器专籍,乃西汉时期一位名为段良工的工家老飞将所著,专门记载了从太古时期至今的冷兵器历史、用途、特性以及锻造方法,非常全面。
苏仪仔细回忆,片刻之后,微微一笑,提笔写下:
“弩由弓来,传为黄帝所造,原名‘窝弓’,发矢直而烈,中则透甲而过;其装矢不仗人力,乃用机括,小者以手拉弦,大者需用脚踏,巨者必用十数人合力,乃可以张……“
苏仪洋洋洒洒写了两百余字,借着《兵胄杂书》的记载,将弩机的起源和特性描述的淋漓尽致。
写完之后,苏仪复查两遍,直到确认没有错漏,才继续看向下一道题……
整个早上,超过两个时辰的时间,苏仪沉浸在墨义的海洋之中。
在答了五十多页题目后,苏仪只觉手腕发酸,于是不得不停下笔来,活动筋骨。
此时正值午时左右,分发午餐的牛车正好驶来,两位车夫为苏仪打了一盘饭菜。
午饭是很朴素的白米饭、瘦肉炒白菜与萝卜汤,味道很淡,苏仪花最短的时间吃完,将碗筷搁到窗台上,等人来收。
吃完饭后,苏仪深吸一口气,再次一头扎入题海,继续答题。
之后陆续出现了大量生僻的题目,以及许多暗藏歧义、设下陷阱的难题,若是以前,苏仪面对这种题目必然要手足无措,不知从何下笔,但此刻的苏仪拥有烟海碑、拥有六倍读书效率的练兵场,更添过目不忘之能,知识的记忆量也许比年过半百的老学者还要广博,面对任何题目都显得游刃有余。
再加上苏仪拥有现代人的先进思维,题目中的大多歧义,也被他轻松化解,填上准确的答案。
达到第一百多页的时候,苏仪突然双眸一凝,看到了一道极为棘手的题目。
“老子的西行路线?这种题目出现在院试之中,真的不是在故意刁难人?”
……
(PS:如果顺利的话,晚上还会有三章,唉,昨天卡文查资料查到睡着,都是一把辛酸泪啊,不说了,流水埋头码字了。)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