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书刊供不应求的卖方阶段,这些杂志的销售量往往是很大的。
然而,市场是一个流动的概念,期刊市场亦是如此。
时至九十年代后期,期刊的种类翻了十几倍,品种从80年代初的几百种发展成为数千种,要想博取人们的注意力已不是容易的事了。
比如,青年报刊在80年代,就曾是中华传媒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。
仅就期刊而言,《中华青年》开展人生意义大讨论时,期发行量高达400万!
当时南有《黄金时代》、北有《辽宁青年》,甚至贵省的《青年时代》都曾经十分红火,一般都拥有数十万、甚至上百万的发行量。
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,这些杂志无一例外的遭遇大滑坡。
其中的主要原因,一个就是特色不鲜明,从整体来说众刊一面,相互模仿。无论封面内容、选题策划等等,往往都十分相似,难以区别。
这也是“文学已死”说法的一个由来之处。
另外一个原因,是目标读者群模糊。
一本期刊推向市场,指望所有的各个层面的读者都来阅读,完全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想而已。
也不能让内容太过丰富,指望用全面的内容,来招揽宽层面的目标读者群体。因为这容易导致杂志的主要核心内容变得混乱不堪,无法竖立品牌。
杂志市场的发展趋势,当然是细分化、专业化。
而强大的品牌塑造,是将杂志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。
而这个,也是林翰东对《龙空》发展规划的目标。
既然已经分析出当前大部分杂志存在的问题,林翰东自然就跟姚淑芬有了比较详尽的交流。
解决这些东西,既要“创新”,也要有细化的企划文案,以及宣传推广计划。
杂志做不成品牌,就无法有力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文化力量,同时也无法实现应有的经济力量,自然更加无法形成集团。
集团化发展,也是《龙空》将来的必然走向。
杂志发展的前期,可以通过“启点”网站,以及正常投稿渠道,吸纳优秀作品进行连载。
因为即使建成了小说网站,现在的流量对于十几年之后来说,完全就是渣渣。
所以,当前开办“启点”的目的,实际上就是“招兵买马”以及与杂志相互扶持,扩大知名度。
直接让小说网站采用VIP模式或者大肆招募商业广告,使网站盈利,在九十年代末,根本就是找死的节奏。
当然,网站也不能完全负盈利运行,“剥削”作者,分版税、拿各种版权分成,都是需要滴。
林翰东甚至想“模仿”后世一些大网站的霸王绑架条款,先把还是呆萌期,未来的“网络写手群体”的血吸干了再说..
不过,林翰东还是比较善良的放弃了这个想法,“只是”定出一些分成条款罢了。
比如,一部优秀的作品若是转让了实体版权。那么,“启点”网站按“规定”,拿走50%..
而网站的主要负责人,姚姐自告奋勇的请求负责前期策划。
林翰东没有反对,因为姚淑芬的专业就是文案策划,不让她发挥,岂不是做老板的失职?
同时,林翰东也让姚姐留意业内的人才,目前的五个人只是粗略框架,在刊号排出来、首批征稿到位以后,就是宣发了。
这点人手,当然是不够的。
林翰东之意,《龙空》的头炮,一定要大大的打响!
所以,在宣传方面,也是向黄凯取了一些经。
黄凯当然会传教给林翰东,因为三江出版社的性质,其实与《龙空》没有冲突。
三江出版社,做的不是期刊,而且还要从“木东”手上拿到更多的优秀作品,自然,就不会有相互碾压之事了。
黄凯甚至表示,会在渠道上面,给予林翰东一定的帮助。
生意场上,互往互利是常有的事。
接过黄凯这个人情,待到他时,只要不是太过分,林翰东必然也要还回去。
这也是华夏文化的特征:人情往来。
若是一个人,只懂问人要,而不会还。那这个人必然是不会有朋友的,这个人也不适合生活在华夏大地..
其实,林翰东还是有第四件事在身上,就是习武。
不过这个属于“锻炼身体”的范畴,就没有计算在内了。
至于电竞?
实际上,做一个职业战队,算不上事业..
...
林翰东锁上病护房的门,躲在被窝里跟栾鸾“玩”了一会儿,直到敲门声响,才是心满意足的下了“病榻”。
栾鸾则是继续猫进被窝,也不知是害臊了还是咋地。
林翰东打开门,商仲在门外呵呵一笑,拍了拍侄儿的肩膀,道:“上楼到天顶去吧,张老已经上去等着了。”
然后,他正容道:“张老乃是当世顶尖宗师,成名多年。今趟他抱伤来指点你,可说是天大的福分!侄儿须得珍惜!”
林翰东正色道:“我会的,仲叔。”
二人旋后上楼。
上天顶,得要爬一个刚好够人钻进钻出的“天窗”,这也是九十年代初以前,房屋建筑物的一个“特色”。
爬梯的时候,林翰东不小心扯动伤口,不由略略皱眉。
商仲先上去,正好见到,便问:“东子,你行不行?”
林翰东嘿然笑道:“呵呵呵~仲叔,男人,不能说自己不行哩。”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