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配件等等。
从实际用过95-2以后,关飞确定这种枪型已经非常成熟,完全挖掘出了设计潜力,各方面性能都非常满意。
特别是经十多年完善,九五式已经成为一个系列。从全尺寸自动步枪到短枪管突击步枪,再到弹鼓供弹的班用轻机枪,到弹链供弹、使用重型枪管的重机枪;配件从普通光学瞄准镜到红外夜视瞄准、发射榴弹、微型单兵导弹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枪族体系。
这省下了关飞很多精力。
但即便已经有了详尽的外观、零部件参数,他还是无法直接照样制造。
武器也是机械,一个机械,只知道外观尺寸、各零部件强度韧性等参数,就想制造出一样的东西,无异是做梦。
真要这么容易,国内的技术水平就不会不如国外了:再怎么被封锁,少量搞到一点样品,国内还是办得到,也是这样做的。
可拿到这些样品又能怎样呢?
技术人员、科学家们里里外外,每一个部件都最精确地测量,记录其安装顺序,还拍照存底。可是哪怕复原出了图纸,没有合适的材料,不懂得每一个零部件的加工工艺,以及局部热处理、化学处理的工艺,只能造个样子货。
搞到国外的先进设备,充其量只能给本国科技发展指明一条路。证明这个研究方向正确,能够坚定研发决心、定向投入经费,同时外观和零部件机械结构也能帮国内科学家减少研发时间,仅此而已!
该做的实验,还是要做。
不做就不能掌握整个机械的设计参数。没有这些参数,哪怕百分之百复原了人家的东西,对方只要稍作修改,这边就抓瞎了——搞不懂啊,为什么要这样修改,没有公式、没有参数啊。
前期所有辛苦都是一场空,最后还是落后人家一步。
所以即便是仿制,也必须把人家的研究过程重复一遍,才能收集到完整的信息。碰到对方对其进行改进以后,我方也能马上根据收集的设计参数,明白这是为什么,到底有没有用。
真正把一项技术吃透之后,或许对方还没做出改进,而我方却可能后发先至,作出性能更优越的新产品。
这才是后发者的优势所在!
一味模仿、一味照抄,只能是损人又不利己,毫无意义。
不过关飞不准备再走一遍,因为这些数据都有。
有各种后世材料配方,只需要明白零件尺寸、各部位物理参数,很容易就能从中找出最佳组合。然后采用同样的设计、不同的材料,马上推出一款与之外形相同、内部也一样,却是用不同材料、加工工艺制造的同款产品。
而且因为他的材料不同,成本、制造难度、性能,可能比原版更具优势!
这就和美国搞到苏联的发动机,绝不会照着对方的制造工艺走,而是利用自己更加发达的制造技术、材料配方,加工出比苏联原品性能更加优异的发动机来,是一个道理。
这种事美国、苏联都做了不止一次。
但美国复制对方设备,只是为了明白其中设计方向,以帮助己方科学家开拓思路。苏联却是拿到对方的设备也做不出来,只能尝试研发出相同的材料、加工工艺,或者换用自己的材料,立足于本身的制造技术,进行仿制。
关飞现在,就是充当美国的角色,剖析了95-2型的全部尺寸数据、零部件参数之后,只是向生物副脑提出“拿出用军分区现有加工能力,二十年内材料配方,复制该款型号枪械的设计图及流程”即可。
只是一个指令,关飞眼前就立即出现了不计其数的设计图。
每种设计图都对原版的部分或全部零部件,采用军分区能够冶炼的材料进行替换。不同的替换方案,对原始设计都造成不同影响,性能或升或降,制造工艺或简单或复杂,不一而足。
关飞反复斟酌,最后终于选择了两个设计方案。
这两个方案,一个是综合性能最优异,但以军分区现在技术能力来说,制造要求过高,许多环节除非关飞亲自动手,否则绝无可能办到。从国内请八级工过来,倒是有可能少量手工制造,但效率什么的纯是奢望。一年时间能提供几十上百把,就是老师傅们卖力工作的最大成果了。
不过关飞也决定少量制作这种精品,提供给部队狙击手使用。
另外一款的性能只能说中规中矩,在所有设计方案中居于中下游水平。比之原版,部分数据还有所降低。
但它有个好处,就是完全可以依托军分区目前的技术能力,大批量制造,而且成本也不太高。计算过需要补充建设的生产线,按照只生产一万支为基数,单枪成本大概是两千人民币左右,枪管使用寿命四万发,基本与欧美枪械相当,不算好也不算差。
当然,比国内的枪管寿命要高出数倍,这是不用说的。
但这实在不值得高兴。
两千人民币,也差不多等于一千美元了,说起来比美军的m16还要贵。这个价格,像关飞这样有钱、部队规模又不大的势力还用得起,其他美、苏、中这些大国都不敢给所有部队都列装。
太贵了!
可关飞也没办法,在一个时代就要遵循一个时代的经济规律。这个时代材料进步还很慢,特种材料价格高企。就算是有真空电渣重熔炉,配方中所需的合金材料如果自己不投入生产线,从初级材料加工开始提取,就只能在这个时代通过购买解决。
偏偏这个时代技术还是太落后,材料生产成本也太高,想省钱也省不下来。
关飞叹口气。
这也就是所谓的时代局限性了,就算是有生物副脑辅助的他,也无可奈何,只能接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