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他觉得自己重整旗鼓的时候来了。
按说,他与刘秀一样,都是抗着“复兴汉室”的旗号出来打天下的。
如果按照西汉高祖刘邦的规定,非刘皇族是不能封王的。
但是,为了现实政治需要,刘永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!
这样,张步就掂量起来了:这边是刘秀,威名满天下,但给的价位只是个太守;这边是名声、能力不如刘
秀的刘永,给的好处却是个王位。
“齐王”!这个爵位太诱人了!
所以,当伏隆返回剧县、打算宣布刘秀对张步的任命时,张步一改往常的谦恭,摆起王爷架子来,拒绝接
受这个任命。
他想再探探刘秀的出价。
人家刘永给的价码是个王爷,明显分量很重嘛!
伏隆很快搞清了事情的原委。
这一天,两人见面。
张步总想拐弯抹角试探刘秀的低价,伏隆则明白地告诉他:
“高祖曾经昭告天下,非刘姓不得封王。现在您要是改过归顺,虽然不能封王,可怎么说也能得到个万户
侯。您何必贪恋刘永伪政权的封赏,只顾眼前、不顾日后呢?”
张步很不以为然。
日后?日后会怎样?日后的事儿谁能说清楚?
现在天下大乱,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,谁的爵位高谁光荣。
至于日后社会发展的前景,不好意思,这个问题太专业,还是让别人回答吧。
张步反复掂量了刘秀、刘永双方的出价,终于打定主意要跟刘永合作。
但是,他又认为伏隆确实是个人才,就力劝伏隆留下来,跟自己一块发展,以青州、徐州为根据地,好好
干它一票。
伏隆不同意,坚决要求回洛阳报告情况。
张步一不做二不休,接受刘永的封爵,同时拘捕了伏隆。
(步遂执隆而受永封。)
对不起,别怪我心黑,我这样也是为了我自己。
伏隆是刘秀的代理大司徒伏湛的儿子,出身名儒和高干家庭,早年就因为有节操而得名,很受刘秀信赖,
他对刘秀也忠心耿耿。
面对局势突变,伏隆已有准备。
他早就写下秘密报告,交给一个随从,让他想办法尽快脱身,赶赴洛阳,向刘秀报告情况。
这个随从本来也被关押,瞅了好几天才找到机会逃出来,又历尽艰辛跑回洛阳。
伏隆不愧是伏湛的儿子,跟他老爸一样德才兼备,一样对刘秀忠心耿耿。
他可能料到自己凶多吉少,给刘秀的报告是这样说的:
“臣受命出使,无能为力,不能完成使命,被叛逆所拘。臣虽然身处险境,但为了完成陛下的使命,即使
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。现在地方干部群众知道张步反叛,必定人心不稳。所以,希望陛下及时进军,丝毫不要
顾及臣的安危。如果臣能生还回到京城,能落得被主管部门查究问责,就是最大的愿望了;如果臣身死贼寇手
中,就把父母兄弟长期托付陛下了。最后,敬祝陛下及皇后、太子永远享受万国拥戴,与天地共荣、万寿无疆
!”
伏隆的报告言辞恳切,一片丹心天人可鉴。即使在今天读来,也让人感慨万千、心绪难平!
刘秀看了极为感动,不由得泪流满面。
伏隆的这篇报告,一般的正史如《后汉书》均有原文照录,谁有兴趣,可以打开研读、琢磨,来感受一下
当年的腥风血雨和人性光辉。
刘秀招来代理大司徒伏湛,把报告给他看,眼含热泪说:
“伏隆可以说有苏武的节操!朕恨不得破坏规制暂且许诺张步封王,换得伏隆立刻安然返回!”
(隆可谓有苏武之节,恨不且许而遽求还也。)
刘秀说的这番话虽然只是个安慰,但其中也不乏真情。
伏湛听了还能说什么呢?
老伏字惠公,出身于鸿儒世家。
他从小到大诚实善良,勤奋好学,性情持重,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爱戴。
他的9世祖伏胜十分了不起,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传播者。
伏胜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。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,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墙壁夹层里藏了一部儒家经典《尚书》。
大家知道,这在当时露馅了肯定是要杀头的。
接下来是楚汉战争,天下乱成一锅粥,伏胜与家人四处流浪。
那边西汉刚一建立,他就跑回原处,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这部《尚书》,虽然丢失了几十篇,但仍有29篇。
于是,他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深厚的儒学功底,以这本书为教材,在齐、鲁(今山东一带)等地教学为生。
西汉文帝时,为了接续文脉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,面向全国征召通晓《尚书》的人,找了半天,无人回应。
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可见一斑。
文帝求贤若渴,很不甘心,不知从哪儿听说伏胜正在教授《尚书》,就下诏让他来应聘。
但是,伏胜这时候已经90多岁了,老病在身,行走不便。
于是,文帝派中央教育礼仪部副部长(太常掌故)晁错到伏胜家里去拜师学习。
后来晁错成为一代大儒,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,就是题外话了。
晁错同学拜师学习很认真,后世有不少传说,甚至有人以他这回著名的拜师求学为题材创作绘画等文艺作品。
不过,由于伏胜实在年事已高,说话时口齿已经含混不清。没办法,伏胜只好让自己的女儿当翻译。
晁错同学虽然很用功,可对这爷儿俩的话也只能听个大概。
有的史料说,晁同学能听懂这爷儿俩说话的百分之七、八十。
这样,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并口头传授的、晁错同学等广大干部群众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录的《尚
书》,就是《今文尚书》。
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,懂不懂《今文尚书》,几乎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代名词。
后来,汉武帝末年,鲁恭王为了扩建宫室而拆除孔子旧宅时,在老房子墙壁夹层里里发现了大量包括《尚
书》在内的儒家书籍,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,《尚书》所以被称为《古文尚书》,其它经书被称为
“古文经”。
不久,首先在儒学家之间,进而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长达200多年旷日持久的今、古经学学术论争。
这场论争乍看是学术论争,其实也是关于学风、文风、政治作风,乃至于社会习俗的思辨。
这场论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政治生态的影响之深远,我们今天也难逃其囿。
这场论争之重要,以至于我们今天甚至还可以说,不了解它,几乎就等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。
当然,这个问题太专业,也不在我们重点介绍的范围。
我绕了这么个弯子,就是想告诉大家:伏胜是个大儒、是个国宝。,老伏家家学渊源深厚,书香经世不断。
比如伏湛的老爸伏理,也是西汉名儒,曾担任过成帝的老师,仅凭一本《诗经》就把风流贪玩的成帝忽悠
住了。
伏湛也不是常人。
他从小品性就好,尊友敬长,勤奋好学,热衷文化传播,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能带几百个学生。
他不仅学业有成,而且仕途顺畅,王莽篡汉时他已经官至御史。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时,他获任平原郡(
治今山东德州)太守。
当时天下到处兵荒连天,他一边坚守工作岗位,严肃认真地打理政务,一边坚持传授经学。同时,也正值
饥荒,他还与老婆孩子吃糠咽菜,省下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。
所以,平原一郡能在乱世中保全,全靠他了。
所以,对这样的干部如果我们还不叫好,简直没有天理了。
刘秀称帝时,慕名征召伏湛、伏隆爷儿俩到朝廷工作,对爷儿俩十分欣赏和友善。
(光武甚亲接之。)
伏湛是典型的学者型干部,又德才兼备,刘秀对他十分信任。
起初,刘秀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,位居尚书,负责草拟各种规章制度。
(征拜尚书,使典定旧制。)
大约在邓禹西征关中的时候,刘秀任命他为大司徒司直、代理大司徒,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,代理总
理职责。
不仅如此,刘秀每每出差离开京城,常常安排他在京镇守,打理国政。
伏湛多么受刘秀器重、职责多么重要,大家可想而知。
老伏家这样的家学,男丁个个如此优秀,到伏湛爷们这儿对刘秀又是如此忠诚,实在是刘秀的福气。
眼下,儿子在敌人手中虽然凶多吉少,而皇上能这么评价、这么体谅,老伏家多少也算得到安慰了。
话又说回来,伏湛即使再说别的,还有什么意义吗?
伏湛抽泣着拜谢刘秀,凄然告退。
(湛泣拜而退。)
不久,东边噩耗传来,张步杀了伏隆。
伏隆被害,知道的人无不哀怜痛惜。
(其后步遂杀之,时人莫不怜哀焉。)
伏隆被害,刘秀不仅伤心,而且伤肝!
杀害伏隆,天人共怒!
刘永不除,天下难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