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日之后之后,冯承乾就接到了李鸿章的请帖。\\wWw.qb5.com//
此时,冯承乾已经从里希特霍芬那里收到了消息。五月七日,东学党军在白山击败了由全罗道观察使金文铉派遣的官军,迫使其退守全州城。消息传到汉城,朝鲜国王李熙惊恐万分,急派京军壮卫营领官洪启薰为两湖招讨使,率八百名士兵乘北洋水师的平远舰、苍龙与汉阳两艘火轮从海路赶往全州,又派遣一路官军从陆路攻打东学军。金文铉见京军来援,认为东学军即将崩溃,便抢先发动进攻。五月十日,官军大败,死伤八百余人,领军李庚镐被击毙。
虽然战局未定,洪启薰率领的官军还没到达全州,但是眼看全州即将陷落,朝鲜高宗再也忍耐不住,第三次派使请求大清出兵。
此时,国际形势却是错综复杂。
虽然西方列强对朝鲜漠不关心,但是日本一直盯着朝鲜。
五月十一日,也就是李鸿章请冯承乾过去的前一天,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正式照会大清首辅李鸿章,称朝鲜为大清属国,大清理应帮助朝鲜平定叛乱,日本尊重朝鲜的独立自主地位。
这份照会的意义何在?
冯承乾非常清楚,正是这份照会,让李鸿章相信,日本不会出兵朝鲜,从而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。
可惜的是,李鸿章太低估伊藤博文了。
照会中,伊藤博文只提到尊重朝鲜的独立自主地位,却没有明确提到日本不会出兵,也就为接下来出兵埋下了伏笔。
要知道,李鸿章之前犹豫不决,与日本跟朝鲜签订的《江华条约》有很大的关系。
这份条约明确约定,日本在朝鲜享有与大清对等的权力与义务,因此只要大清出兵,日本就有理由出兵。
李鸿章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吗?
显然,李鸿章应该知道伊藤博文的企图,即首先诱使大清出兵,再以《江华条约》为由出兵朝鲜。
那么,李鸿章会上当吗?
与李鸿章会面之后,冯承乾就知道,大清首辅就算知道日本首相暗藏祸心,也没有理由拖延下去。
全州是朝鲜的战略要地,还是朝鲜太组李成桂的祖庙所在地。
如果全州失守,东学党军将一路高歌猛进,朝鲜官军根本守不住汉城。
除了岌岌可危的战局,还有来自朝廷上的压力。
朝鲜是大清的属国,如果连一个属国的内乱都无法平息,大清颜面何在?
综合这些因素,就算李鸿章有一万个不愿意,也不得不跳入伊藤博文设置的陷阱,赌上大清的国运。
战争不可避免,备战成为重点。
虽然李鸿章依然不大愿意接受现实,但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,只能签署那份条件苛刻的贷款协议。
协议中明确规定,大清将把胶州湾沿岸地区租借给德意志第二帝国,以偿还购买军火贷款的利息,直到大清还清所有欠款为止。租借期内,帝国在租界里享有行政管辖权、司法赦免权与关税独占权。
拿到由李鸿章签字画押的协议,冯承乾总算是松了口气。
五月十五日,大清总理衙门向克虏伯公司下了第一笔订单。主要是弹药,包括一百万发枪弹与十万发炮弹。
两天之后,李鸿章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。
为此,李鸿章启用了直隶总督叶志超与太原镇总兵聂士成,并且调动北洋水师,准备由海路入朝。
到五月底,克虏伯公司陆续交付了大清订购的军火。
这个时候,大清总理衙门已经下了三笔订单,不但大量订购弹药,还订购了一万五千支步枪与一百门山炮。
六月初,叶志超与聂士成率军出发。
大清派遣的兵力并不多,总共只有二千五百名淮军。只是对朝鲜来说,这是一支十分强大的军队。要知道,李熙派往全州的京军,也不过八百人而已,而东学党军的兵力也只有区区数千。
宗主国的大军即将到达,朝鲜李氏王朝与东学党军都认识到了一个问题。
如果大清军队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赖在朝鲜不走,朝鲜不但要养起这支军队,还将丧失仅有的主权。
对李氏王朝来说,这意味着被大清控制。
对东学党军来说,这意味着彻底丧失取胜的希望。
内战打下去,获利的不是交战双方,而是远道而来的大清。
结果就是,叶志超率领的淮军刚在牙山登陆,朝鲜王朝就与东学党军开始谈判,并且在短短数日之内达成了“全州和议”。按照约定,东学党军撤出全州,在控制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