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对周远山还敢不敢作诗,已经不关心了。孙晓君也不穷追猛打,而是聆听从楼船那边传过来的诗评。
对于杨继业在诗中连用了九个一的写法,大佬们都赞同,认定这样的诗传出垣武城,也绝对是名篇的。传往今后,在历史上肯定有这首诗的一席地位,为人所传诵。
学政吴金保看到杨继业这诗,又与先前的《竹石》提了一下,结合楼船这边也能够看到远处江边垂钓的孤舟。便用心地对诗进行评说:
“这诗完全是即景而作,这是无可争议之事,完全可得出是杨咏石有感而发。看到垂钓渔翁,便有此诗,这就是杨咏石在诗词上的才华。”吴金保侃侃而谈,对这个年轻人的喜爱,也是因为当初亲眼看到他绕石而走,即兴出诗。今天,再次看到杨继业即景写诗,依旧写出传颂千古的诗篇。
“全诗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,在江上垂钓的情形。”吴金保站起来,手遥指远处,那渔翁和扁舟还在,其他人看了,自然点头。吴金保也是会心一笑,“一蓑衣、一斗笠、一轻舟、一钓竿,垂钓老翁长唱、豪饮,垂钓者何等洒脱,被杨咏石信手拈来、活灵活现。
前两句完全实景,不增一字,后两句却是杨咏石为渔翁所引发的,虽看不见,但唯有如此,才是杨咏石的情怀,有着无穷意味。虚与实,捏拿得何等精妙!
最后一句‘一人独钓一江秋’似是回归实景,但此‘钓’已非彼‘钓’了,赏一江秋景,感一江秋色,诗情散开去,那是一种感怀,一种深悟,虚实相映,何等美妙!此诗当得魁首。”
吴金保品鉴之后,其他人对他所说,倒是赞同。哪怕将这首诗作为今天文会所有诗中的第一,也没什么反对意见。
在大佬之中,有与周家关心好、甚至拿了周家好处的人,但在诗的实力面前,他们也不敢颠倒黑白,强行将周家的诗词放到第一去。
对杨继业的诗评,传扬开,他的文名顿时烘托起来。对这首即景而作出的诗,也被人们绘声绘色地传开了。
人们的情绪,也受到杨继业的诗所感染,对于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景,在议论中不断地深化,杨继业的诗也在不停的人群被进行解读。
文会结束,但对这首诗的议论才开始。
杨继业与华新社的核心成员一起,从城南露洲撤回。孙晓君将杨继业拉住,要他一起到荣盛酒楼去庆祝。
巫素贞在家里等这,杨继业本想先回去。但孙晓君、钱儒龙等人热情,秦浩然也得知发生在文会上的事情。过来与华新社的人汇合,见到杨继业后,秦浩然便向他祝贺。
一起到荣盛酒楼去,路上,让巫小陆安排人,告诉巫素贞他们这边的情况。到荣盛酒楼,已经定好桌在三楼。酒楼这边得知是杨继业过来,便给他们安排好。
 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